王村村:党群连心桥架起百姓幸福路

时间:2025-06-30 来源:信州资讯 责任编辑:信州人家网 增大字号 减小字号 打印

是什么让信州区朝阳镇王村村从镇级考核的“常胜将军”,一路摘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省乡村振兴模范党组织”等各级荣誉?答案,或许就藏在村庄跳动的脉搏里——是网格员风雨无阻叩响家门后,那盏驱散黑暗、点亮归途的路灯;是钢架大棚里争奇斗艳、铺就致富路的花卉;是街头巷尾那抹令人心安的“平安蓝”,用脚步丈量出的温情守护。

这一盏灯、一朵花、一张网,正是王村村基层党组织最生动的注脚。如今,他们擎起“党建旗”,挥动“实干笔”,决心在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上,续写更多由“党旗红”浸染的乡村新篇。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片心

傍晚时分,王村村东山自然村的林远西推开家门,暖黄色的灯光瞬间洒满门前小路。几天前,正是他在网格员入户走访时的随口一句“晚上出门心里慌”,让村干部立刻联系了村电工老刘。“这灯照亮的不仅是路,更是咱老百姓的心啊!”灯光下,林远西的感慨朴实而真挚。这束及时亮起的灯光,正是王村村党群连心桥最温暖的投射。

群众的小事,就是党组织的大事。王村村将7个自然村细化为13个“微网格”,党员、小组长、平安义警化身为村民身边的“贴心管家”。一本本厚厚的“网格一本清”,记满的是家长里短,托起的是民心所向。他们坚持“三必到”“五要访”“七到位”,每周雷打不动地走家串户,倾听心声,纾解民忧。截至目前,化解矛盾隐患130余起,解决困难诉求100余件。

王村村更以“和美乡村”建设为纽带,发动群众共治共享。通过“八自”方针,经村民大会选出了29名理事会成员、13名物管员,筹集社会资金3万余元。和美乡村,美在环境,更美在文明;兴于制度,更兴于人心。王村村共660户村民,每户都配有一个家风家训的门牌。村里每季度开展“最美庭院”“最美好公婆”评选活动,让文明新风浸润乡野。今年已有12户庭院绽放“最美”之花,14位村民获评孝老爱亲典范,200个家庭参与积分兑换,村容村貌与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种下产业花,结出富民果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走进王村村委会对面的花卉市场,3000平方米的钢架大棚内,蝴蝶兰姹紫嫣红,多肉植物憨态可掬,空气中弥漫着沁人花香。市场地理位置优越,紧邻稼轩大道,从市中心驱车仅需20分钟即可到达,宽敞的空间内有序地分布着众多花卉摊位和特色园艺店铺。花卉店主郑玉婵告诉我们:“这里租金低、客流旺,租金一年才六千元。村里还帮我们宣传,生意越来越红火!”

这个花卉市场的建成,对王村村来说意义非凡。它不仅仅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还为当地村民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这里设立了农村专项就业岗位,带动了50余名村民就业。

这欣欣向荣的景象,源于“党建+产业”的深度探索。村“两委”立足区位优势,打造特色花卉基地,年增集体收入18万元;航翔、正生、绿翠3个党员带头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78名村民就业增收;同时盘活闲置土地、水库租赁,2024年村集体经济突破50万元。如今的王村村,不仅是“城郊后花园”,更成了村民致富的“聚宝盆”。

产业兴,则民心聚。王村村以“党支部领航、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模式,让土地生金、大棚生财。村民们常说:“以前守着好山好水愁出路,现在跟着党组织干,腰包鼓了,日子甜了!”

织密平安网,共筑连心桥

在王村村,一支身着蓝马甲的“平安义警”队伍,日夜守护着村庄安宁。他们是矛盾调解的“润滑剂”,也是老人孩子的“贴心人”。独居老人王培林无儿无女,自老伴离世后,每日最盼的便是义警叩响门扉的声响——傍晚时分,他们或提着米面油上门,或挽起袖子打扫庭院,更常坐在院中竹椅上陪她唠家常。老人常说:“这些‘蓝马甲’一来,冷清的小屋就有了热气儿,日子也有了盼头!”

王村村义警中有党员、退役军人、青年志愿者,960个夜晚巡逻不停歇,560天护学风雨无阻,累计服务超4万人次。村民常说:“看到‘蓝马甲’,就像吃了定心丸!”

作为全市“平安义警”示范村,王村村创新“1231”工作法,落实“五个常态化”,构建“3+2+2”治理模式。从最初的11人“先锋队”,到如今280人的“生力军”,义警们调解纠纷、关爱孤寡、排查隐患,成为基层治理的“流动哨兵”。他们的脚步,丈量出王村村平安建设的温度与力度。

平安是发展的基石,更是幸福的底色。王村村以“义警红”叠加“党建红”,让“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成为现实,绘就了一幅“党群同心、守望相助”的和谐画卷。(记者 贺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