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革命薪火!98岁抗美援朝老战士捐赠毕生珍藏

时间:2025-07-21 来源:1 责任编辑:信州人家网 增大字号 减小字号 打印

在上饶市信州区西市街道天津桥社区,

有一位98岁的老兵,他叫杨伯飞。

 

近日,

当得知江西革命军事馆筹建的消息,

那份深埋心底的家国情怀再次澎湃。

他决定将珍藏一生的军旅物品全部捐赠。

这不仅是一次物品的移交,

更是一位老兵对历史的郑重托付,

是将自己最珍贵的“一生答卷”交予国家、交予未来。

这些物品,有他在战场上使用过的物件,

有记录着战斗岁月的照片,

还有那些承载着荣誉的军功章,

每一件都有着独特的意义,

是他军旅生涯的珍贵见证。

1927年,

杨伯飞出生于一个贫苦农家。

三岁丧父,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拉扯大。

他立志苦读成才,七岁入私塾,成绩优异。

然而,现实的残酷击碎了求学梦——

初中每学期35银元的费用,

对这个家是天文数字。

少年杨伯飞痛哭一场,

无奈辍学,从此牧牛砍柴,分担农活。

但那份“争做个有用之人”的志向,

从未熄灭。

 

1949年5月,

22岁的杨伯飞迎来人生转折

——光荣入伍!

从普通战士起步,他迅速成长。

1950年,在解放舟山群岛的敌前练兵中,

作为突击班第一组长的他带头苦练,

成绩优异,荣立三等功,并在战火中光荣入党!

 

1952年元月,部队奉命入朝。

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

杨伯飞和战友们全副武装前行。

为避开敌机轰炸,

他们昼伏夜出,常在屋檐下、牛棚里隐蔽休整。

一次急行军中,一夜淌过冰冷的28道河水!

天明时分,在敌机封锁的河道,

他不慎跌倒湿透全身。

刚冲上对岸隐蔽好,敌机便俯冲扫射,

机炮子弹如雨点般疯狂扫射在刚刚趟过的河面上,

身后河水中的战友不幸伤亡……

战争的残酷,生死的须臾,他刻骨铭心。

 

在“渔阴山”阵地,作为二线预备队,

他们住自挖的防空洞穴,

吃高粱米、罐头,

缺菜导致夜盲症频发。

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

他们就在房顶、屋前种菜。

面对严寒、空袭和枯燥,

战士们“保家卫国”的信念却无比坚定。

 

停战后,他更主动承担起一项艰巨任务——

率队修建志愿军烈士陵园,

将散葬的烈士遗骸迁入陵园安息。

面对腐烂的遗骸和刺鼻的气味,

不少战士心生畏难。

杨伯飞没有多言,

他挽起袖子,第一个走上前,

默默地、庄重地开始了工作。

他带头动手,深深感染了全连战士。

在朝期间,他无畏无惧,

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颁发的

三等军功章一枚。

 

1980年,戎马半生的杨伯飞转业地方,在江西弋阳县、上饶地区饲料工业公司任职。他深入基层调研,落实建厂,为发展地方饲料工业倾注心力。

 

离休,不是终点,而是新学习的起点。

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书画、诗词、摄影等。

尤其痴迷国画,在他的画作题诗中,

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源自烽火岁月的豪情:

“独步耸立峋石上,傲视广阔原野间”

——这是何等的气魄!

“风雪严寒百物凋,独有梅花迎喜笑”

——这是何等的坚韧!

他将对生活的热爱、对往昔的追忆、对精神的追求,

都倾注于笔端。

 

步入暮年,回望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

杨伯飞老人常怀感慨。

人已耄耋,心愿未竟……

他满心期待着,2027年,

在江西革命军事馆计划开馆之际,

若身体条件允许

一定要亲自走进这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场馆,

去看看自己捐赠的物品,

——他要将这支精神的火炬,

亲手传递给下一代。